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医专业 > 各科临床 > 中医妇科
编号:200766
崩漏的辨证论治及体会-2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1年1月4日 新中医
     2 辨证论治

    崩漏以下血为主症,对本病的辨证,笔者认为,首先应根据月经的期、量、色、质变化及其主要临床症状,以辨其寒、热、虚、实属性;再结合兼症及素体状况;舌、脉辨其病累何经何脏,或在气在血。此外,患者的不同年龄阶段亦是崩漏辨证的重要参考,如青春期患者多属先天肾气不足,育龄期患者多见肝郁血热,更年期患者多因肝肾亏损或脾气虚弱。

    临床上常可分为4种证型:脾虚、肾虚、血热、血瘀。一般而言,崩漏虚证多而实证少,热证多而寒证少;即使是火,亦为虚火。但由于相互因果关系与干扰因素,临床表现往往错综复杂,虚实互见。如脾肾阳虚互见,肝肾阴虚互见,脾肾虚兼肝气郁滞,气虚血热兼有瘀阻。另外,因病程久暂不同,病之性质亦可转变,如初起为血热实证,久则气血耗伤而转为虚证。

    崩漏论治,历代医家提出不少理论和经验,总结了治崩的三大法:塞流、澄源、复旧。

    笔者体会,崩漏论治仍应本着“急则治其标,缓则治其本”的原则,“谨守病机”参合临床见症,采取塞流需澄源,澄源当固本的灵活运用原则。

    2.1 塞流 为急则治其标之法,崩之势急宜固脱,“有形之血不能骤生,无形之气所当急固”。傅青主曰:“其最妙者,不去止血,而止血之味合于补气之中也”。在“塞流”中补气摄血为常法,常选用独参汤,取“甚者独行”之意。“胶固”和“炭涩”可随证加入补气药中使用。叶天士云:“留得一分自家之血,便留得一分气”,可知塞流固脱之重要。

    2.2 澄源 即是澄本求源,“缓则治其本”之意,用于出血将止或明显减少之后,此时重在辨证求因,从因而治。据寒、热、虚、实之不同,采用“清而止之”,“温而止之”,“补而止之”,“泻而止之”的方法,以温、清、补、泻4法以控制继续出血。

    ①清而止之:血热致崩为多为常,而此热又有实热、肝郁化热、虚热之分,因崩漏之热以虚热居多,故用药时既要注意热的一面,又要注意“护阴”的一面。实热崩漏常用代表方为清热固经汤,其组方原则是清热、护阴兼固涩;肝郁化热的常用代表方为丹栀逍遥散,常加入养肝柔肝之品,如旱莲草、桑椹、女贞子等;虚热多为肾水不足,水不涵木致肝、心之火偏亢,常用代表方为六味地黄汤、二至丸等,还可加入龙骨,牡蛎、龟板等育阴潜阳药物。总之,血热采用“清而止之”法,使血安而止。

    ②温而止之:此法适用于平素体质虚寒或热崩过用苦寒之药之变证,以及失血过多,气随血耗,阳随阴走,真阳无权镇摄之寒崩,常用代表方为固本止崩汤,方中姜炭为治寒崩之要药,姜炒炭后去其辛味,加上炒黑有止血涩血之功。治寒崩选药上,注意“温阳不能用桂附,养血不能用芎归”。因辛温之药走而不守易动血,寒证往往兼有虚证,故多选用甘而温的药物,且温而能散寒,甘能生血能助正,甘能缓能补,常用药如艾叶、续断、杜仲等。, 百拇医药(邹思曼)